70年来,新中国风雨历程,日新月异。70年来,广东足球也创造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南方足球”成为新中国足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为凝聚广东足球精神,振兴南方足球风貌,由广州每日体育新闻中心独家策划,广东省足球协会、广东万里名球俱乐部、广州亚运会体育文化博物馆协办,万里轮胎特别呈献的“广东足球70年文化展”将于10月中旬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动会博物馆隆重推出。《广州日报》客户端的“运动+”频道将陆续推出“广东绿色七十秋”系列历史故事,与海内外球迷一起重温广东足球70年来的风雨历程。
第一个短暂的高潮是在 1960 年实现的
广东足球队在 1959 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第五名后,大大促进了该省足球比赛的发展。
1960 年全国甲级联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足球参加的第一个全国顶级联赛。1958 年,广州队以乙级联赛冠军的身份获得 1960 年甲级联赛的资格。不过,因为因为组建广东队备战首届全运会的原因,广州队被省体委接管并解散。所以,参加1960年全国甲级联赛的是“广东队”,而不是“广州队”。
1960 年,全国橄榄球联赛参赛球队规模从 12 支球队扩大到 25 支球队,即 1958 年的 12 支甲级球队,1958 年乙级联赛的前 4 支球队,以及进入第一届全运会决赛阶段的黑龙江、陕西、江苏三支球队, 以及河北(天津)、上海、广东、八一、辽宁和北京的青年队,这些球队当时拥有较强的青年基础,由国家体委指定。此外,国家队(北京体学院一队)也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比赛,但只计算分数,不计算排名。
中国职业足球时代的全国联赛成立于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联赛体系每年都不一样,这种不规范、不健全的联赛机制直接影响了当时各地足球的稳步发展。直到 40 年后,情况才有所改善,当时发生了职业化。
上世纪 60 年代初广东队的主力阵容。
首次参加全国顶级联赛的广东队在第一阶段的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以6场比赛全胜、打进24球仅失1球的辉煌成绩获得广州赛区第一名,击败了八一队和上海队。最终,广东队获得了当年全国甲级联赛的第五名,这也与一年前全运会取得的成绩相同,这说明当年广东队的整体水平应该稳扎在全国前六名。同年11月,广东队参加了全国足球锦标赛(创立于1956年,1960年是第二届,也是现在的中国足球协会杯的前身),一路杀入决赛,最终在决赛中1-0不敌当时的民族霸主天津队。本届锦标赛的亚军,也是广东足球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取得全国前三名的成绩。
1960 年 3 月,广东队在越秀山与苏联冠军莫斯科斯巴达队交手,广东队的后卫林小才在比赛中奋力追赶对手。
与此同时,广东队在 1960 年对战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3 月,广东在越秀山仅以一球之差输给了苏联冠军俱乐部莫斯科斯巴达克。8月,广东队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期间取得三胜三胜,这也是广东足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出访。
1960 年 8 月,广东足球队首次出国访问,在越南赢得了 3 场比赛和 3 场胜利。
在这个时代,广东足球已经相对成熟,体现了“南方足球”擅长地面协调、强调侧攻等可观的风格。广东队球员关惠芳、黄福晓、杨飞孙、程洪森、邓锡权、林小才、陈汉琪、胡洪斌、廖德英、杨子萱、张俊朗等人都是当时球迷熟悉的明星。
广东队第一代边锋组合杨飞孙(左)和程洪森都在 1960 年入选国家二队。
杨飞孙和程洪森是广东队第一代“两翼飞翔”打法的代表,他们都入选了上世纪 60 年代初组建的国家二队。关惠芳和黄福霄都是瘦骨嶙峋的“矮脚虎”选手,但他们却成为了越秀山一代的明星组合,被歌迷尊称为“关黄”,其地位不亚于当时粤剧界的著名老歌家。
郑德耀(左)是五六十年代广东队的功勋教练,右边是广东队的队长陈汉琪。
正是因为广东足球队在1959年、1960年国内外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佳绩,广东队主教练郑德耀才获得国家体委颁奖,并于1960年6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英雄大会。
当时,广东足球队已经初步建立了相互联系的三级梯队,教练能力和同龄球员的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此外,广东的职业足球人才资源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进一步扩大,湛江、梅县都成立了职业足球队,广州公安系统也成立了一支职业足球队——广州前卫队,该队已获得1960年全国乙级联赛的参赛资格。其中,广州千卫获得乙级联赛第二名,从而获得 1961 年甲级联赛的资格。
1960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足球的第一个高潮。可惜,这个高潮太短了!
1961-1964 年整体下降
1960年12月,贺龙同志在视察二沙头体育俱乐部时指出:“主要工程要由广州市承接。1961 年 4 月,广州市体委成立运动训练班(后来的运动队),接管了原来的广东青年队(在 1960 年全国足球联赛中,广东青年队在全国 23 支球队中排名第 17 位),由罗荣曼和莫琦执教。自1954年“中南白队”成立以来,广州第二次组建了职业足球队。
遗憾的是,国家联赛 A 和 B 的有序分级系统从 1961 年到 1963 年被废除。这种联赛体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方足球比赛的发展和梯队人才的健康联系(其恶果在2001年到2003年的A-League和A-B中可见一斑)。在此背景下,参加1961年国家联赛的三支球队广东队、广州队、广州前卫队,都没能取得好成绩,无一例外地无缘前十,这标志着广东足球开始走向低潮。
1962年全国联赛中,广东队上升到第六名,广州队排名第18位,广州前卫队排名第25位(当年解散)。1963 年,国家联赛重新划分为甲级和乙级联赛,全国排名前九的球队为甲级球队。结果,广东队排名第五,获得了次年甲级联赛的资格。广州队排名第20,梅县排名第25,他们明年只能参加乙级联赛。
1962 年,张俊朗(后排左一)被评为全国十大射击运动员中的第二名。
杨子轩是 60 年代广东队的前锋。
尽管广东足球在 1961 年至 1963 年期间在国家联赛中表现不佳,但一些广东球员仍然在国内发挥着有影响力的作用。1962年,《体育报》评选出全国22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广东队前锋黄福晓、前锋张俊朗上榜;《北京晚报》评选出全国10位杰出射手,张俊朗位列第二。1963 年,杨子轩被《体育报》和《北京晚报》联合评选为全国优秀足球射手。
1963 年,参加新兴强国运动会的国足队,广东三虎是:冼迪雄(前排右二)、张俊朗(前排右三)、梁德成(后排中)。
同年,张俊朗和梁德成入选由陈成达和任斌执教的国家队,并与他们师兄冼帝雄一起参加了首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由印尼总统苏加诺提议,于11月10~22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 1963 年,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 48 个国家和地区的 2,404 名运动员参加了总共 19 项比赛,使其成为世界综合运动赛事。)。
1964 年,该国结束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全国甲级联赛在当年首次采用双循环赛制。因为广东队正在备战次年的第二届全运会,所以过早地对球队的梯队衔接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大量老将沦为等待转行的替补,由一群没有经验的新人接班。结果,广东队在第一轮后就面临降级的危险。
1964年,广东足球的风风雨雨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中南局书记、广东省省长陈宇(白)前往二沙岛与广东队的球员们交流。
中南局书记、广东省省长陈宇,广州市副省长、市长曾胜,广州市副市长钟明对广东足球的衰落十分关注,召集广东、广州两支球队召开座谈会。会上,陈宇转达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朱对广东队的批评。
1964年,广东队的一批老兵(左起:张文璐、胡洪斌、黄福晓、林小才、杨飞孙、关惠芳、廖德英、冼永全、陈汉琪、程洪森)保留了广东队的资格,顺利完成了接班工作。今天,照片中的 10 人中已经有一半以上已经去世。
此后,广东队让部分退伍军人复职,并加大了训练强度。进入甲级联赛的决胜阶段,广东队最终取得了广州赛区6场3胜3平的不败战绩,获得第十名,保住了甲级联赛的席位。广州在当年的乙级联赛中获得第七名,未能进入甲级联赛。
1964年5月,巴西马杜雷拉俱乐部(也是巴西著名援外球员穆里奇首次亮相的俱乐部)来到隋县,在越秀山与广东队进行了一场比赛,这是巴西俱乐部首次访华,当时巴西尚未与中国建交。广东队以 3-5 输掉比赛,但本场比赛的刺激性足以被列入上世纪 60 年代广东经典对外战的榜首。
1965 年成为广州工人队的一员。
同年 7 月,广东省体委成立广工足球队,由著名球员李文军执教,选拔了 22 名青年球员进行系统训练,并前往梅县、汕头、湛江等地区与当地球队同场竞技,培养了荣智行、杜志仁、岳永荣等未来名将。10月,广东省足球协会成立,曾胜任名誉主席,秦元邦任主席,陈元高任副主席。
第二届奥运会后的血液交换和失血
从 1964 年底到 1965 年初,广州当地主流媒体组织了一场关于“广东足球为什么兴衰”的讨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球迷和专业人士的 1000 多封来信,为广东足球队的思想组织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其实,当时广东足球水平的下降,一方面与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广东缺乏优秀的后备人才造成的。
1965 年的广州队。
1965 年上半年,广东队在全国甲级联赛中排名第十(最后一名),次年降级到乙级联赛。广州也连续第二年未能进入甲级联赛,因为他们在乙级联赛中只获得了第六名。这标志着广东足球全面陷入了低谷。
为了备战 1965 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广东队做了重大调整。由张日阳和主教练潘培根领衔,阵容采用新老模式相结合。1965年7月,广东队参加青岛赛区预赛,击败广西、福建、河北、河南、浙江、宁夏等球队,获得区域赛第一名,书写了广东足球历史上全国赛区赛无失球、无红黄牌、无伤病的纪录。可惜的是,9月份进入全运会最后阶段,广东队受到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最终只获得第八名。
为了推广广东足球,1965年底,广东省体委对广东、广州两支球队进行了调整。广东队由苏永顺执教,除了保留年轻的 16 名球员外,原广州队的 12 名主力球员也被调走。
1966 年,广州队在厦门赛区打完乙级联赛第一阶段后被迫解散。
1966 年,广州队第三次重组。由林小才担任主教练,胡洪斌、杨飞孙协助,原广州队、广州工人队、广东萌芽队和广东青年队的球员被整合在一起。那一年文革爆发,广东、广州两队在参加1966年全国乙级联赛第一阶段后解散。广东足球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许多上世纪 60 年代首次亮相的广东优秀足球人才被迫退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etzkyy.com/html/tiyuwenda/6407.html